济南射击运动员李越宏历经22年磨砺终获奥运金牌,被评为“中国好人”,真正诠释了人生就是博的精神。
在6月24日,2025年首次“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河南省安阳市举办。在此次活动中,济南籍运动员、巴黎奥运会男子25米手枪速射冠军李越宏被评选为“敬业奉献”榜单,成为济南市第146位“中国好人”。
2024年8月,李越宏在斩获奥运男子25米手枪速射金牌后,以英语向外国记者解释“射以观德”,表达了他的理念——“要想射得更好,必须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句出自《礼记》的哲理,不仅揭示了他成功的密钥,也体现了他对体育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自幼,李越宏便与射击结下了不解之缘。13岁时,他便开启了专业运动员的道路。在日常训练中,他以超乎常人的自律和不懈的努力,赢得了十余枚国内外大赛的金牌。然而,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12年伦敦奥运会选拔赛的失利,使他经历了人生低谷,但李越宏始终坚信“射以观德”的道理,心中充满了重整旗鼓的信念。他调整心态,把每一次训练都视为新的起点,以更刻苦的努力重拾自信。
虽然在东京和里约两届奥运会上错失金牌,但这反而激发了他强烈的冠军渴望。在巴黎奥运会决赛中,面对设备故障和比分落后的压力,他凭借冷静和果敢的心态,在最后一组中以4秒的速度实现了5发全中,成功为中国队赢得该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射击,虽然看似冷酷与帅气,但背后却是无尽的汗水与辛酸。
对于李越宏来说,每一天都是与自己较劲的旅程。他以超乎寻常的热情,日复一日地练习举枪、瞄准与扣动扳机。自2009年加入国家队以来,他接受了高强度的训练,每日8小时的规范强化训练后,仍不断主动加练,尤其是在备战奥运会时,他甚至要求自己每天完成超过1000发的射击练习。
然而,强度训练给他带来了巨大的身体负担,运动损伤成为常态。面对疼痛,有人劝他考虑退役,但他不愿意轻言放弃。他抱着“人生就是博”的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力求在每次比赛中突破自我。他认为,肌肉记忆既能铭记伤痛,也能保留技艺的精湛,不愿从头开始,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除了身体上的挑战,李越宏与家人的聚少离多,亦让他感到心灵上的煎熬。为了专注备战,他每年在家的时间不足3个月,但他把对家人的思念化为训练的动力,深刻理解为国争光的荣耀。因此,他坚定地表示:“既然做出了选择,无论前路多么艰辛,我都会一直坚持,直到梦想的实现。”
获得奥运金牌后,李越宏并未止步于荣誉,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体育公益事业中。他积极参与“冠军来了”体育人才志愿服务,走进山东、广东等地的校园,和青少年分享自己的成长与奋斗故事。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他从不回避自己的失败与挫折,坦诚讲述自己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经历。
李越宏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孩子们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努力。他形象地指出,“速射追求速度与精准,但人生的成长需要时间,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色的表现。人生也是如此,厚积才能薄发。”
在他的言语中,体现了“人生就是博”的奥义,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年轻的运动员们,也深深影响着需要在生活中奋勇拼搏的人们。
发表评论